【论语里仁篇原文及翻译】《论语》是儒家经典之一,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,内容涉及伦理、政治、教育等多个方面。其中“里仁篇”是《论语》中的第四篇,主要讲的是“仁”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德。本篇强调了“仁”是君子立身处世的根本,也提出了许多关于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深刻见解。
一、原文与翻译总结
以下为《论语·里仁篇》的主要章节及其简要翻译:
| 章节 | 原文 | 翻译 |
| 1 | 子曰:“里仁为美。择不处仁,焉得知?” | 孔子说:“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是美好的。选择不处在仁德之地,怎么能算有智慧呢?” |
| 2 | 子曰:“唯仁者能好人,能恶人。” | 孔子说:“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真正地喜爱人,也能真正地憎恶人。” |
| 3 | 子曰:“苟志于仁矣,无恶也。” | 孔子说:“如果一个人立志于仁德,就不会做坏事。” |
| 4 | 子曰:“富与贵,是人之所欲也;不以其道得之,不处也。” | 孔子说:“富贵是人们所希望的,但如果不通过正当的方式得到,就不应接受。” |
| 5 | 子曰:“君子怀德,小人怀土;君子怀刑,小人怀惠。” | 孔子说:“君子心中想着道德,小人心里想着土地;君子考虑法度,小人则追求恩惠。” |
| 6 | 子曰:“父母在,不远游,游必有方。” | 孔子说:“父母还在世时,不要远行,如果一定要去,也要有明确的方向。” |
| 7 | 子曰: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” | 孔子说:“见到有德之人要想着向他看齐,见到没有德行的人要反省自身是否有类似的毛病。” |
| 8 | 子曰:“事父母几谏,见志不从,又敬不违,劳而不怨。” | 孔子说:“侍奉父母时,如果他们的意见不合情理,要委婉劝谏;如果他们不听从,仍然恭敬对待,即使劳累也不抱怨。” |
| 9 | 子曰:“父母俱存,兄弟无故,一乐也。” | 孔子说:“父母都健在,兄弟没有灾祸,这是人生的一大快乐。” |
| 10 | 子曰:“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。” | 孔子说:“君子说话要谨慎,行动要敏捷。” |
二、总结
《论语·里仁篇》以“仁”为核心思想,强调了仁德在个人修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。孔子认为,真正的智慧在于选择仁德的生活环境,真正的好恶源于仁心,而道德修养则体现在言行举止之中。
此外,本篇还涉及到家庭伦理、为人处世的原则以及对人生幸福的理解。例如,“父母在,不远游”体现了孝道的重要性;“见贤思齐”则鼓励人们不断自我提升。
通过学习《里仁篇》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中对“仁”的追求,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实践这一核心价值。
结语:
《论语·里仁篇》虽篇幅不长,却蕴含丰富的哲理,至今仍对我们的道德修养和行为方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