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刑人如恐不胜的刑词性和用法】“刑人如恐不胜”出自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,原文为:“杀人如不能举,刑人如恐不胜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:杀人唯恐不能杀尽,惩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。其中,“刑”字在这里是一个关键的实词,具有特定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内涵。
一、
在“刑人如恐不胜”中,“刑”是一个动词,意思是“惩罚、处罚”。它与“刑人”构成动宾结构,表示对人施加刑罚。该句中的“刑”不是名词,而是动词,且多用于古代法律或军事语境中,带有强烈的惩戒意味。
从词性来看,“刑”在古汉语中有多种用法,包括作动词、名词、形容词等,但在本句中明确为动词。其用法也体现了古代统治者对民众的严厉控制与震慑心理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词语 | 词性 | 释义 | 用法说明 | 出处 | 示例 | 
| 刑 | 动词 | 惩罚、处罚 | 在“刑人如恐不胜”中,意为对人施加刑罚 |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 | “刑人如恐不胜” | 
| 刑人 | 动宾结构 | 对人施加刑罚 | 表示对人的惩罚行为 | 同上 | “刑人如恐不胜” | 
| 如 | 动词 | 好像、如同 | 表示比喻或假设 | 同上 | “如恐不胜” | 
| 恐 | 动词 | 害怕、担心 | 表示心理状态 | 同上 | “恐不胜” | 
三、延伸说明
在古汉语中,“刑”作为动词使用时,常与“罚”、“戮”、“诛”等词意义相近,但“刑”更侧重于法律意义上的处罚,尤其指肉刑或体罚。而“刑人如恐不胜”则通过夸张手法,表现出统治者对权力的极端运用和对人民的压制心理。
此外,在现代汉语中,“刑”多作名词使用,如“刑法”、“刑罚”,但在古代文献中,尤其是先秦至汉代的典籍中,“刑”常以动词形式出现,体现其原始含义。
四、结语
“刑人如恐不胜”中的“刑”为动词,意为“惩罚、处罚”,用于描述对人的严厉处置。其词性明确,语义清晰,反映了古代政治语境下的权力运作方式。理解这一词性的用法,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古文的语言特点和历史背景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