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溜须拍马的典故】“溜须拍马”是一个常用的成语,用来形容那些阿谀奉承、讨好上级的人。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官场中的一种行为方式,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,与一位名叫寇准的著名宰相有关。
典故来源
据《宋史》记载,寇准是北宋时期的名臣,以正直、清廉著称。有一次,一位官员在朝堂上当众称赞寇准的才能,说他“有如天上日月,光明照人”。然而,这位官员并不是真心夸赞,而是为了讨好寇准,以便在仕途上获得好处。寇准听后,不以为然,反而讽刺地说:“你这是在‘溜须拍马’。”从此,“溜须拍马”便成为了一个贬义词,用来形容那些虚伪奉承、没有真才实学却一味讨好的人。
成语含义
“溜须”原指顺着对方的面子说话,像顺着胡子一样;“拍马”则是指夸奖别人,像是拍马屁一样。这两个动作合在一起,形象地描绘了那些只会奉承、不办实事的人的行为。
总结与表格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溜须拍马 |
出处 | 宋代,与寇准有关 |
原意 | 形容阿谀奉承、讨好上级的行为 |
含义 | 虚伪奉承、没有真才实学的人 |
现代用法 | 多用于批评那些只懂讨好而不做事的人 |
用法示例 | 他在领导面前溜须拍马,毫无实际贡献 |
总之,“溜须拍马”不仅是对一种行为的描述,更是对人性中虚伪一面的讽刺。在现代社会中,尽管我们不再处于封建官场,但这种现象依然存在,提醒我们要保持清醒,不被表面的奉承所迷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