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疏而不漏的解释】“疏而不漏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老子》:“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。”意思是虽然看似宽松、不严密,但实际上没有一点漏洞,最终不会让任何事物或人逃脱应有的结果。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法律、制度、天道等具有高度的完备性和不可逃避性。
在实际使用中,“疏而不漏”多用于强调正义终将得到伸张,或者某种机制虽表面松散,但实质上非常严密,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细节。
“疏而不漏”原意是指天道宽广,看似稀疏,但不会遗漏任何事物。后来引申为制度、法律或规则虽然表面宽松,但实际上非常严密,不会有任何漏洞。该成语强调的是“全面”和“无死角”,常用于描述公正、公平、严谨的事物或行为。
表格:疏而不漏的解释与应用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疏而不漏 |
出处 | 《老子》:“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。” |
原意 | 天道宽广,虽稀疏却无一遗漏。 |
引申义 | 制度、法律或规则虽表面宽松,但实际严密,无漏洞。 |
使用场景 | 描述法律、制度、天道、正义等的严密性。 |
近义词 | 无懈可击、滴水不漏、万无一失 |
反义词 | 漏洞百出、疏忽大意、有隙可乘 |
常见用法 | “他逃不过法律的制裁,真是疏而不漏。” |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疏而不漏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对秩序、公正和严谨性的肯定。它提醒人们,即使表面上看似宽松或松散,但内在的逻辑和规则往往是非常严密的,任何企图规避的行为都可能被发现和纠正。